[編輯本段]山陰簡介 山陰縣,歷史文化名城,為山西省朔州市轄縣,地處省北部內長城雁門關外,屬大同盆地。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陰坡而得名。山陰縣地處內長城雁門關外,屬大同盆地,南與忻州地區(qū)相接,面積1651平方公里,現轄 4鎮(zhèn)10鄉(xiāng)(岱岳鎮(zhèn)、玉井鎮(zhèn)、北周莊鎮(zhèn)、古城鎮(zhèn)、吳馬營鄉(xiāng)、馬營 ...
[編輯本段]山陰簡介
山陰縣,歷史文化名城,為山西省朔州市轄縣,地處省北部內長城雁門關外,屬大同盆地。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陰坡而得名。山陰縣地處內長城雁門關外,屬大同盆地,南與忻州地區(qū)相接,面積1651平方公里,現轄 4鎮(zhèn)10鄉(xiāng)(岱岳鎮(zhèn)、玉井鎮(zhèn)、北周莊鎮(zhèn)、古城鎮(zhèn)、吳馬營鄉(xiāng)、馬營鄉(xiāng)、下喇叭鄉(xiāng)、合盛堡鄉(xiāng)、岱岳鄉(xiāng)、安榮鄉(xiāng)、薛G鄉(xiāng)、后所鄉(xiāng)、張家莊鄉(xiāng)、馬營莊鄉(xiāng)),總人口22萬人(2004年),縣政府駐岱岳鎮(zhèn)。 縣人民政府駐岱岳鎮(zhèn)。郵編:036900。代碼:140621。區(qū)號:0349。拼音:Shanyin Xian。
[編輯本段]歷史延續(xù)
春秋屬狄域,戰(zhàn)國為趙地,秦屬雁門郡,隋置善陽縣、神武縣,唐為馬邑縣地,遼置河陰縣,金大定七年始稱山陰,此后雖一度改為忠州并入金城縣,但為時較短,后有復置山陰縣,至今未變。宋、 遼時的“金沙灘大戰(zhàn)”就發(fā)生在山陰縣境內。明朝為縣制,屬應州轄??h城故址,在桑干河南,即今山陰城。
歷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:有北魏安遠將軍庚岳、唐朝芮國公苑君璋、宋趙匡胤的大將米信、遼丞相沙彥恂、元朝平陽元帥安明本、明代內閣首輔王家屏、清朝梁啟超的老師崔增瑞等。
[編輯本段]地理地貌
山陰縣位于東徑112°25′―113°04′,北緯39°11′―39°47′之間,地處山西省北部,東鄰應縣,南毗代縣,西交朔城、平魯二區(qū),北與左云、右玉、懷仁接壤。南北長66.7公里,東西寬36.5公里。縣境內山脈,有恒山山脈,洪濤山脈以及黃花嶺,有較大的河道4條,桑干河、木瓜河、黃水河、元子河(吳馬營大河槽河)。境內南北高,中間低。西北有洪濤山、高漢梁,其中以洪濤山最高,海拔1947米。南為恒山支脈翠微山,其主峰饅頭山海拔2426米,中部為大同盆地的一部分,地勢平坦,桑干河、黃水河貫穿其間,渠道密布,灌溉方便,但部分低洼區(qū)土壤鹽堿化較嚴重。
[編輯本段]環(huán)境氣候
山陰縣年均氣溫7℃左右,一月 -9℃至10℃,七月23℃至24℃,年降雨量410毫米。初霜期為九月下旬,無霜期130天。
[編輯本段]工業(yè)農業(yè)
歷史上山陰農業(yè)以種植為主、養(yǎng)殖為輔。山陰縣現有耕地 78.8萬畝,農作物以種植玉米、谷子、小麥、糜黍、莜麥、高梁、土豆、豆類、莜麥、蕎麥等。經濟作物有油料、甜菜、胡麻、水果瓜菜、葵花、藥材等,造林面積33萬畝。養(yǎng)殖業(yè)以奶牛、豬為主,兼養(yǎng)雞、羊、兔等。工業(yè)生產有采煤、煉焦、煉鐵、發(fā)電、水泥、化肥、農機修造、針織、印刷、造紙等。
農業(yè)發(fā)展成績顯著。改革開放以來,山陰人民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大力發(fā)展種植業(yè)和養(yǎng)殖業(yè),不斷推進以奶牛乳品為主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進程,全縣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山陰特色的種、養(yǎng)、加產業(yè)鏈,走出了一條“市場牽龍頭、龍頭帶基地、基地連農戶,貿工農一體化、產加銷一條龍”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發(fā)展路子,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玉米種植業(yè)、奶牛養(yǎng)殖業(yè)和整個縣域經濟的健康發(fā)展。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5.9億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05元;奶牛存欄4.86萬頭,鮮奶產量達17.02萬噸,山陰縣成為聞名全國的奶牛乳品大縣。山陰縣生產的紅旗牌全脂奶粉曾獲得國家優(yōu)質產品獎,暢銷全國。
工業(yè)發(fā)展突飛猛進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各部門、各鄉(xiāng)(鎮(zhèn))村辦工業(yè)以及城鎮(zhèn)和農村個體、工業(yè)戶相繼出現。全縣工業(yè)形成了國家、集體、個人一齊上的新局面,初步形成了乳品、煤炭、食品、建材、機械、化工等工業(yè)門類,在整個工業(yè)中,尤以山西古??乳業(yè)集團為主的乳品加工業(yè),以立足煤炭資源優(yōu)勢的煤炭工業(yè),以糠醛、電石、化肥為主的化學工業(yè)和以水泥、石料生產為主的建筑建材業(yè)占較大優(yōu)勢。全縣乳制品產量已達1.67萬噸,原煤產量423萬噸,古城牌奶粉、健康牌燕麥片均獲國家級獎,成為名牌產品,糠醛、電石、地毯等產品遠渡重洋,銷往國外。
二OO一年,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1.7億元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.06億元;財政總收入完成8267萬元。經過多年發(fā)展,本縣出現了古城乳業(yè)集團、康喜有限責任公司、山陰縣燕麥片廠、石星化工有限公司、康立化工有限公司、南改煤礦等一大批在全國、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的名牌企業(yè)和喬九崇、王應賢、賀有義等優(yōu)秀企業(yè)家。奠定了以種植、養(yǎng)殖、乳品加工、煤炭、化工、建筑建材六大支柱產業(yè)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結構模式,為山陰縣域經濟騰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[編輯本段]基礎設施
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健全,新中國成立以來,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和認真建設,縣城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變化。境內北同蒲鐵路、大(同)―運(城)二級公路、(大)同―太(原)公路縱貫全縣,交通條件便利。陽方口至集寧、應縣至山陰、山陰至朔州等干線公路南北貫穿縣境,還有多條支線公路有縣城通往各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岱岳鎮(zhèn)是全縣的經濟、文化中心這里有山陰最大的商貿中心――百貨貿易大樓和仁利商城,為群眾日常購物提供極大的方便;還有雁山、山化等高級賓館,可以為來山陰的客人提供舒適的食宿條件;有設備精良、人才密集的山陰縣人民醫(yī)院和聞名全國的朔州市精神病院可以為本縣及外地患者提供優(yōu)質的治療和服務。近幾年,隨著縣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電視、電話、摩托車 等各種家電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,縣城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。
[編輯本段]名勝古跡
山陰縣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,雖歷經千年滄桑巨變,部分遺跡尚存。已發(fā)現有古遺址、古建筑35處(座),古墓葬5處,列為國家二級文物12件,三級文物72件,其中漢墓群、廣武古墓、明長城等古跡均頗負盛名。山陰是在古代是一個多戰(zhàn)之地,縣境西南有古跡、遺址多處。已發(fā)現有古遺址、古建筑35處(座),古墓葬5處,列為國家二級文物12件,三級文物72件,其中漢墓群、廣武古墓、明長城等古跡均頗負盛名。雁門關下的兩座廣武城,一建于遼金,一建于明代,均為防敵軍事?lián)c,是研究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??h城南30公里廣琥漢墓群,保持著豐富而珍貴的地下文物。
萬里長城――山陰段:萬里長城依陰山、恒山。太行山。呂梁山之勢,分為內。外兩支,內長城建于恒山之陰,外長城建于陰山之陽。山陰縣境內的長城屬內長城,是山西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。它東起新廣武,西接代縣分紅嶺,依恒山之陰連接著內長城東段18個重要隘口,全長5.3公里。城墻高6。6米,底部寬6.5米,頂部寬3.5米,底部用石灰?guī)r、青石質條石砌筑,其它用磚拼筑而成。長城依山而筑,碗蜒盤桓于山嶺之上,蔚為壯觀。在城墻的結合部、轉折處與制高點上,矗立著一座座致樓。巍巍長城,敵樓對峙,烽臺相望,與雁門關遙相呼應,形成一個完整的戰(zhàn)略防御體系,至今仍不失當年古戰(zhàn)場壁壘森嚴的氣勢。山陰縣境內還有漢長城。它位于舊廣武城南5公里處,沿恒山山脈東西橫亙,長約10公里,整體用石塊無層次壘起,現已成為殘跡。
雁門咽喉――兩廣武:廣武,位于山陰雁門山的長城腳下,緊依雁門關,扼守關內勾注陘之咽喉,是長城線上的???要軍事防衛(wèi)據點。依塞傍關,地處要沖,與長城緊密相連在一起,素有北門鎖鑰之稱,歷史上兵家為爭奪雁門關,這里常常是短兵相接的戰(zhàn)場。廣武始建于戰(zhàn)國時期。據記載:趙武靈王在破林胡和婁煩之后,沿勾注山建內長城,同時建勾注塞即令廣武城,當時屬雁門郡。西漢置廣武縣。北魏廣武屬京畿之地,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、凱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門。隋改為雁門縣。宋、遼以此地分界,廣武屬遼地,歸西京道。金改道為路,屬西京路大同府。明歸山西行中書省,愛國將領于謙曾駐守此地,抗擊瓦刺。清代至民國初屬代縣。日寇侵占后劃歸山陰至今。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許多大大小小戰(zhàn)事多發(fā)生在這里。公元980年,宋朝大將楊業(yè)鎮(zhèn)守代j幾契丹來犯,揚業(yè)引軍“自西烴出南向擊之,契丹大敗’’的戰(zhàn)事就發(fā)生在這里,楊業(yè)等自西怪、經〕日廣武追破契丹軍于今朔縣也途經這里。廣武今有兩座古城:其一坐落于勾注東陘要沖,名新廣武;其二地處勾注西陵要沖,名舊廣武。新廣武原名廣武營,在雁門關北10公里處。兩山對峙,中置營城,亦日廣武隆、廣武站、廣武城,為雁門關守衛(wèi)重地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重建,萬歷三年(1575年)復修。城周長4華里,城高10米,墻寬4米,城墻內土外磚結構,堅固雄偉,左右連接東西長城,中置東、西兩門,扼紫塞咽喉,新廣武由山甕城、廣武城、南關甕城三道防線組成,遠遠望去,新廣武城像簸箕,南關甕城像斗一樣,俗有“金斗銀簸箕”之稱,意即城防之堅固。明代這里一直設重兵把守,并兼挾平型關、北樓口、大石崞等18個關隘。
戍邊亡魂――漢墓群:在新廣武城北一片廣闊平原上,散布著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墳土堆,墳土堆連綿起伏,狀若小丘,甚為壯觀,當地群眾稱為“謊糧堆”。傳說宋楊家將與敵作戰(zhàn),為蒙蔽對方筑起假糧堆而冒充兵精糧足,實際上是戍守邊關的無數陣亡將士的墳墓。據有關資料記載,東漢光武帝時期,此地50余年戰(zhàn)事不斷,陣亡將士大多就近理葬。墳土堆的高低大小,依死者生前的官銜而定,等級嚴格。墓冢越大,顯示墓冢主人官職越大。整個漢墓群占地7.5平方公里,現已標定墓冢294座。236號是最大的墓冢,占地4畝,高約20米。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(fā)現的最大漢代墓群,對研究漢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,1988年被正式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[編輯本段]自然資源
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,其中以煤炭為主,煤田總面積355.2平方公里,總儲量114億噸,煤質品種以氯煤和弱粘煤為主,為優(yōu)質煙煤;鐵礦石儲量約4000萬噸,系赤鐵礦;鋁礬土約900萬噸;粘土粉砂巖預測儲量達億萬;石灰石約3000萬噸;方解石約40萬噸;大理石約1000萬立方。此外還有石英石、鉀長石、黑云母、玄武巖等。山陰縣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,雖歷經千年滄桑巨變,部分遺跡尚存。
[編輯本段]行政區(qū)劃
全縣轄4鎮(zhèn)10鄉(xiāng)(岱岳鎮(zhèn)、玉井鎮(zhèn)、北周莊鎮(zhèn)、古城鎮(zhèn)、吳馬營鄉(xiāng)、馬營鄉(xiāng)、下喇叭鄉(xiāng)、合盛堡鄉(xiāng)、岱岳鄉(xiāng)、安榮鄉(xiāng)、薛G鄉(xiāng)、后所鄉(xiāng)、張家莊鄉(xiāng)、馬營莊鄉(xiāng)),縣人民政府駐岱岳鎮(zhèn)。總人口22萬人(2004年)。
玉井鎮(zhèn) 村委會(26):玉井、水頭、東莊、王老溝、水泉、南祖、北祖、王坪溝、口前、沈莊窩、青楊溝、董莊窩、老莊窩、米莊窩、盤道、千井、窩棚溝、史家屯、吳家坪、楊家?guī)X、范家屯、宋家溝、一堵墻、馬家洼、東石人坡、西石人坡。
古城鎮(zhèn) 村委會(26):山陰城、四里莊、王莊、胡疃、上河西、西鹽池、南鹽池、快樂村、蘆嶺、安居坊、洪濟屯、小圪塔、馬梁村、湯村、西小河、東小河、中小河、東辛莊、北鹽池、李珠莊、后射躲、前射躲、羊圈頭、羊圈鋪、前皇臺、后皇臺。
北周莊鎮(zhèn) 村委會(21):北周莊、棋道地、鄭莊、二鋪、辛留村、安岸莊、新岱岳、下神泉、永靜城、李家窯、白家堡、王家堡、郭莊、楊莊、柏坡、張莊、賀莊、白殿溝、上神泉、燕莊、苑家辛莊。
岱岳鄉(xiāng) 村委會(28):南大道、先進、化家?guī)X、蘭園、梁山、花園、堡子巷、閻家巷、安祥寺、小快樂、麻疃、劉家?guī)X、解莊、北王莊、七里溝、夏家窯、上岱岳、王家澗、關岱岳、上沙河、下沙河、新大灘、甘莊、面文山、鴛鴦會、郭家窯、蘭家窯、北賈家窯。
吳馬營鄉(xiāng) 村委會(15):吳馬營、大洼、屯港、東短川、大坪、南屯、尖山、西郭家窯、閻家窯、馬家河、前榆林、黃草梁、后榆林、包家?guī)X、西短川。
合盛堡鄉(xiāng) 村委會(16):合盛堡、河頭、來遠、楊智莊、康莊、黃巍、東雙山、西雙山、上小河、大蟲堡、北郭莊、常辛村、高山疃、興盛堡、賀家堡、陳家?guī)X。
張家莊鄉(xiāng) 村委會(14):張家莊、舊廣武、新廣武、陸莊、水河鋪、山陰莊、天圪老、油坊、南寺、西察罕鋪、東察罕鋪、泉子溝、羊十二莊、林橋。
馬營莊鄉(xiāng) 村委會(23):馬營莊、八里莊、下疃、云水莊、蘇家場、沙家寺、吳家鋪、許家洼、荊家莊、東寨、小柴棚、大柴棚、何莊、新馬營、陳莊、西安峪、東沙堆、南口前、高莊、南辛寨、胡峪口、故驛、南李莊。
薛 村委會(19):薛⒛下拮⑽魎略?、码、辛兴偏H⑿〈濉⒍棺追?、沙岭、庞家堡、簯n?、老羊闸西棱^⒑譙偎⑺⑺獺⒉蘢⒋笥⒗涎蛘獺
后所鄉(xiāng) 村委會(19):后所、南辛莊、辛立莊、馮家窯、西沙堆、后張堡、前張堡、辛興莊、安樂莊、南洲莊、蘇莊、水峪口、廟家窯、盤道窯、賈家窯、北萬莊、南萬莊、元營、帳頭鋪。
下喇叭鄉(xiāng) 村委會(19):下喇叭、蓿麻溝、榆樹洼、榆坪、羅莊、上喇叭、口子梁、凍牛坡、后山、雙井、黑龍池、小莊窩、劉家窯、吳莊、吳兒城、上立羊泉、下立羊泉、柳溝、織女泉。
安榮鄉(xiāng) 村委會(14):安榮、西溝、賀家窯、八步堰、安良鋪、四鋪、岳莊、泥河、大羊村、小羊村、下寨、西鄯河、河陽堡、東鄯河。
馬營鄉(xiāng) 村委會(22):馬營、上石井、下石井、觀音堂、五家溝、張家堡、后石門、張家溝、南河、東水泉、腰寨、陸家窯、龍泉寺、偏嶺、芍藥溝、梁家店、山峽村、莊窩、戈道、青楊嶺、魏家溝、梁頭。
[編輯本段]歷史名人
王家屏,字忠伯,號對南,山西山陰人,生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卒于萬歷三十一年(1603年)。萬歷十二年(1584年),王家屏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。不久,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,輔助朝政。王家屏執(zhí)閣六年,時間雖短,但給當時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不貪權武斷,“推誠秉公,百司事一無所擾”(《明史》);他恪盡職守,“每議事秉正持法,不亢不隨”;他注意處理同內閣諸臣關系,與同僚們和睦相處。萬歷十九年(1591年)秋,出任內閣首輔。他老成謀國、施政嚴謹、品格高古,然而既不遇時,也不遇主,昏暗腐敗的君主粉碎了他的“堯舜之臣”美夢。
王家屏并有著作傳世:一種是收入《四庫全書》的《王文端公集》十四卷;另一種是《復宿山房文集》四十卷。甚至有人認為,《金瓶梅》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王家屏。
位極人臣,山陰王家的驕傲
11月12日下午,山陰縣古城鎮(zhèn)舊禮堂前的一對四百多歲的石獅神色安祥地沐浴著初冬的陽光。
它們曾見證主人位極人臣時門庭喧鬧,然而,短暫的繁華之后,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。主人短暫的生命早已逝去,它們卻僥幸在一次又一次的浩劫中躲過。1958年,它們所守望的王相府被拆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禮堂。如今,大禮堂也早已“年老色衰”被棄之不用,它們卻仍在守望……
石獅是王家屏在古城僅存的遺物了。
古城鎮(zhèn),舊稱“山陰城”。從元朝末年至1937年一直是山陰縣的縣治?,F在王姓是這里的大戶,據說都是王家屏的后代。但是在古城如果問起“王家屏”,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,因為他們一直尊稱其為“王閣爺”或“王閣老”,大多數的鄉(xiāng)親并不知道“王閣爺”的真名。然而一說起王閣爺,不僅山陰人知道,遠至朔州、大同、忻州的人都很熟悉。
山陰古城鎮(zhèn)王相府故址“王閣爺”是山陰王家人的驕傲。在山陰縣,有家譜可查的王家屏后代估計有三四千人,分別居住在古城、北周莊等四個村。在古城鎮(zhèn)西門口,開門診的王尚厚一提起王家屏滿臉的興奮,拿出幾本介紹王家屏的書來,他說:“王家屏可是個好官哩!他是生不逢時,遇上萬歷這么個妨祖貨……”―――當地人管不成器的人叫“妨祖貨”,意為這樣的人辱沒祖宗。
57歲的王尚厚是王家屏的后人,對自己的這位先人了如指掌?!盀榱藝?,他敢跟皇帝老兒鬧爭。曾經封還過皇帝的御批!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事。但是皇帝老兒畢竟是坐車的,他是個拉車的。坐車的不走,拉車的再著急也沒用。干不下去,只好告老還鄉(xiāng)。再大的官命運也不由自己掌握,唉……”王尚厚長長一聲嘆息。
前所未有,去史官二年即輔政
王家屏祖籍太原,明初遷至山陰。到他父親這一輩,家道中衰,且耕且讀。王家屏天賦聰穎,過目不忘。五歲受業(yè)于父,十三歲為秀才,二十九歲得中舉人。隆慶二年,三十三歲的王家屏廷試得第二,考中進士,成為翰林院的庶吉士。他在詩中說:“蓬蒿植蘭徑,鷦鷯棲鳳枝”,這句自謙的詩多少表達了他的仕途得意。“宇宙皆吾事,一念安可欺”表達了他的做官是以天下為己任的,“譬彼機中素,皎潔防其緇。譬彼山下石,孤貞堅自持”,則表達了他追求的品格和志向。
很快,王家屏又被授為編修,參與修國史。
1572年,年僅9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,年號“萬歷”。
由于朱翊鈞年幼,朝廷的實際執(zhí)掌者是首輔張居正。這時,王家屏又晉升為修撰,充日講官,每天給萬歷皇帝講論經文和治道。講課的老師不止一人,而萬歷皇帝惟獨愛聽王家屏的講課,稱他“經術宏深,目無睨視,端人也?!蓖跫移烈泊_實為人端正,從來不會趨炎附勢。有一次,張居正病了,滿朝文武都去看望,惟獨王家屏沒去。而在萬歷十年時,張居正病逝,反張之聲遂起,萬歷抄沒了他這位恩師的家,奪其原職待遇和謚號,斥其子為民。這時王家屏反而獨自站出來為張講公道話。
萬歷十二年(1584年)十二月,王家屏由侍讀學士擢升為禮部右侍郎。僅僅一月之后,王家屏又以“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”,成為內閣的一員。明史評:“去史官二年即輔政,前此未有也?!?/p>
至此,王家屏進入了國家權力的核心圈,這一年他49歲。
舍生忘死,三“斗”昏君萬歷
在王家屏不長的政治生涯中,做過很多好事,但最被時人稱道的一筆應數三“斗”昏君萬歷帝了。
萬歷十四年,王家屏繼母去世,他??山陰丁憂,三年后返朝?;实塾诌麨槎Y部尚書,仍兼東閣大學士。親政后的萬歷變得荒淫昏聵,群臣竟三個月見不到他一面。為了改變這種“荒怠”局面,王家屏向萬歷提出三點請求:一是迅速恢復早朝,堅持皇上臨朝處理國務;二是抓緊研究重大問題,早日把“留中”的奏章批復下去;三是盡早決定建儲問題。萬歷一開始還表揚家屏的愛國熱忱,但后來就閉門不出了,對王家屏等人的建議置之不理??吹交实刍栌?、朝綱混亂、政治腐敗、百姓涂炭的種種現狀,王家屏心急如焚,寢食不安。他呼天不應,叫地無門,憂憤萬狀,只好“乞賜罷歸”。但皇帝不批準他辭職。
從萬歷十四年開始,立儲問題成為朝中的核心議題,中國皇朝一直有立嫡為儲的傳統(tǒng),通過明確繼承人,以避免政局的動蕩,但萬歷卻不想讓嫡長子常洛繼位,而想讓寵妃的兒子常洵長大后再冊立太子。于是萬歷十八年十月,包括王家屏在內的內閣大臣以集體辭職要挾皇帝,要求盡快冊立皇太子。萬歷一聽龍顏大怒,傳諭切責。其他大臣一見皇帝生氣就不再說什么了,只有王家屏又獨自繼續(xù)上書,要求皇帝速決大計。萬歷皇帝不得不答應冊封大禮在次年春夏舉行。
伴君如伴虎。王家屏“斗虎”講究方式方法,不僅自己成功地躲過了“老虎”的血盆大口,還救了別人。萬歷十七年十二月,大理寺評事雒于仁向皇帝上疏,指出皇帝得了一種嗜酒、戀色、貪財、尚氣的綜合病,以致近年來政事不親,講筵久輟,寵信宦豎,溺愛鄭妃,擯斥忠謀等,本疏切中要害,言辭尖利。萬歷見疏后震怒,要對雒于仁置之重典。在這種情況下,王家屏為了營救雒于仁,以自己失職為由懇求萬歷由他來替于仁伏罪,同時規(guī)勸皇帝:“善養(yǎng)生者,不以無疾而棄攻砭之方;善養(yǎng)心者,不以無過而厭箴規(guī)之語。”“于仁之四箴,以規(guī)皇上,則為妄試之醫(yī);以備養(yǎng)生,未必非延歷之術也”(此段大意為,雖然雒于仁的意見并不全對,但就像醫(yī)生給人提建議一樣,也許并不針對當時的情況,但對以后的養(yǎng)生還是有好處的)。經此辯護,皇帝雖百般不高興,但只得將原先的處分決定撤銷。
萬歷十九年(1591年)秋,排在他前面的幾位內閣成員先后離職,萬歷再次提拔王家屏為首輔,56歲的王家屏遂登上人臣的巔峰,也是他個人政治生命的巔峰。
凡事出正義,王家屏都會冒著風險去做。萬歷二十年春,給事中(在中央各部的監(jiān)察官員)李獻可等人請示皇帝,對年滿十歲的長子常洛以帝王標準開始教育,這本是好意,卻激怒了本來就不愿意立儲的萬歷,被定為重罪。為了營救李獻可,王家屏竟封還了皇帝的御批。李獻可被斥革為民,保住了性命,但王家屏卻受到皇帝的怪罪。看著在這樣的主子面前實在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負,王家屏就以身體有病為由辭職。
王家屏柄國僅半年,就辭去首輔職務。朝野都為這個經術宏深、忠心體國、辦事認真、稟性戇直的名相惋惜。
王家屏在一份奏折中說:“臣所希者陛下為堯、舜之主,臣為堯、舜之臣”。然而,在那樣的主子面前,他的遠大政治理想只能成為空中樓閣。只能懷著悲憤的心情走回老家!
生榮死哀,如今墳冢無處尋
萬歷二十年(1592年)三月,他回到了老家山陰。度過了最后的11年。他潛心整理自己的文稿,有文集《復宿山房文集》傳世。
萬歷三十一年正月,皇帝感念王家屏的公道正派,派人去山陰慰問他,并舉行了盛大的儀式,賜他金幣、羊、酒。此后不久家屏即病逝,終年68歲。死后,皇帝賜他謚???“文端”,并選擇山陰河陽堡桑干河畔為他修了一座占地十五畝的墳墓。據史料記載,墓“外圍土墻,內圍磚墻,有墓石門,上刻‘文端之墓’,堂宇內有萬歷、泰昌、天啟三帝所頒誥贈,俱勒石碑。門外有石柱、石人、石獸排為兩列。距墳一里,另有御修門堂三間,墳園內還有王家屏同朝大學士沈一貫和沈鯉撰寫的碑銘……”。
如今,王家屏的墓地除了幾座千瘡百孔的大號墳丘外,地面的設施物品蕩然無存。
河陽堡村人講,墓地“文革”前保存還很完整,東西響堂、石馬、石人等都在,“文革”開始后,墓地無人看守?!拔母铩焙?,墓地中的石物逐漸被人偷走。五六年前,一些南方人在深更半夜動用起重機將幾通大石碑偷走。去年墓地僅存的幾尊石獅也被偷走……
桑干流水嗚咽,那是在為郁郁不得志的閣臣悲鳴,也為一代名相的靈魂休憩之所遭到如此輕慢而痛哭。
1 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陳明海,91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37年征兵入伍,1938年編入滇軍58軍新10師2團1 營,任下士班長。參加長沙會戰(zhàn),后在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一帶與日軍作戰(zhàn)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與長子同住,有耕地3?9畝,養(yǎng)豬4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大仆寨陳家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4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楊世朝,84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38年征兵入伍,編入滇軍93軍20 師5團,駐防滇南國境線,與日軍多次作戰(zhàn)。
家庭情況:妻子陳小寶,80歲,有2個兒子,與小兒子同住,有耕地3?1畝,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養(yǎng)豬1頭、牛1頭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王家莊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5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王開富, 79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5 軍部隊,
家庭情況:妻子羅秀珍,68歲,有2子1 女,與兒子同住,有耕地4?1畝,居住3間土木結構房屋。養(yǎng)豬4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李為底村李為底2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5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4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蔣有興,84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1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2軍部隊,參加收復龍陵象達、芒市紅崖山阻擊戰(zhàn),戰(zhàn)斗結束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子2 女,與小兒子同住。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有耕地3畝,養(yǎng)豬3頭、牛1 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王家莊村攀枝花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6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5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寶光,81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3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6團1營2連,參加騰沖游擊戰(zhàn)及攻擊云峰山等戰(zhàn)斗,后任上尉連長,戰(zhàn)斗結束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個子女,居住土木結構瓦房1間,23平方米。有耕地1?5畝,養(yǎng)豬5頭,無固定收入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仁和鄉(xiāng)熱水塘村田壩心村民小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6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6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葉進才, 86歲,原籍陜西安康紫陽縣,漢族。1935年被抓兵入伍,編入36師第108團機槍連的重機槍手。參加過臺兒莊會戰(zhàn)、武漢會戰(zhàn),1942年隨軍調入云南保山,參加過惠通橋阻擊戰(zhàn),高黎貢山反攻戰(zhàn),攻克騰沖城巷戰(zhàn)等數十次惡戰(zhàn),打死打傷過許多日本兵,還活捉過3個日本兵,右腳、左手、下胯多處負傷。因作戰(zhàn)有功,晉升為少尉排長,收復騰沖后受傷與部隊失散,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蘇燦枝,75歲,白族,有2子4女,2個兒子因病已故,和大兒媳一起住,單獨開伙,并在公路旁開了一個草房雜貨店,慘淡經營聊以糊口,大兒媳每年供給300斤大米,生活十分困難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7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謝羅周 85歲,原籍四川沐川,漢族。1943年被抽丁入伍,編入第36師108團中士副班長,參加過惠通橋阻擊戰(zhàn)、騰沖老草坡、馬面關戰(zhàn)斗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。騰沖收復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子3女,老人現與長子吃住,糧食等均由長子家供給贍養(yǎng)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安村尹家寨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8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毛德昌 ,81歲,籍貫云南騰沖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第5團任中士班長。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、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中的橋頭、北風坡、馬面關、攻打來鳳山等戰(zhàn)斗,戰(zhàn)斗中負過傷。
家庭情況:妻子劉漢英,77歲,只有1個女兒毛天翠,老倆口現與女兒吃住,由女兒贍養(yǎng)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安村尹家寨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李萬芳, 79歲,原籍貴州清鎮(zhèn),漢族。1943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5團2營4連當機槍射手,先后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在攻克騰沖馬面關戰(zhàn)斗中,被日軍的機槍子彈打穿左腿。
家庭情況:妻子周應枝,70歲,有3個兒子,原與二兒子吃住,因兒子不孝,現老倆口單獨開伙,居住在二兒子正房內,經村委會多次調解,老倆口的糧食由二兒子每年供給150斤,村委會再給一定的救濟糧。老人體弱多病,生活十分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大塘村單龍河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8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0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劉錫安, 87歲,原籍貴州省凱里,漢族。1935年抓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第5團1營1連1排,后任少尉排長。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、攻克高黎貢山北風坡、馬面關戰(zhàn)斗和收復騰沖縣城戰(zhàn)斗。
家庭情況:妻子張火軍,77歲。有2子3女,老人現和小兒子吃,無現金來源,糧食等由小兒子家提供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勝村計下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8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1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正禮 ,78歲,原籍四川萬縣紅旗區(qū),漢族。1944年征兵入伍,編入54軍預備2師,參加騰沖游擊戰(zhàn)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1945年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張蒼鳳,74歲。有2個兒子,單獨居住一間破瓦房,與長子共同生活,長子每年提供最低標準的衣食費用。全家7口人,有耕地4畝,生活困難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2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濮金倫,80歲,籍貫云南騰沖,漢族。1944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4團2營,參加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戰(zhàn)斗勝利后回家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。有2子1女,單獨居住一間簡易瓦房,與長子共同生活,長子全家12口人,有5.5畝耕地,經濟來源少,負擔重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曲石鄉(xiāng)回街村山富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3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趙體武,79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參加龍潞游擊隊,多次參加伏擊日軍的戰(zhàn)斗。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編入26師93旅277團3營機槍連,1947年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蔣碧英,84歲,與兒子一起生活,養(yǎng)豬2頭,有耕地2?2畝,生活較為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仁和鄉(xiāng)中和村土官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4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楊慶舜,77 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71 軍部隊當通訊兵,防守怒江防線,參加打黑渡反擊日軍偷渡戰(zhàn)斗,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與獨生子同住,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有耕地1?5畝,養(yǎng)豬2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仁和鄉(xiāng)熱水塘村賣糖村民小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0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5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過去的老兵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0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6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1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7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1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8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2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共有18篇貼子
發(fā)表回復
內 容:
用戶名: 您目前是匿名發(fā)表 登錄 | 注冊
1 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陳明海,91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37年征兵入伍,1938年編入滇軍58軍新10師2團1 營,任下士班長。參加長沙會戰(zhàn),后在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一帶與日軍作戰(zhàn)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與長子同住,有耕地3?9畝,養(yǎng)豬4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大仆寨陳家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4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楊世朝,84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38年征兵入伍,編入滇軍93軍20 師5團,駐防滇南國境線,與日軍多次作戰(zhàn)。
家庭情況:妻子陳小寶,80歲,有2個兒子,與小兒子同住,有耕地3?1畝,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養(yǎng)豬1頭、牛1頭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王家莊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5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王開富, 79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5 軍部隊,
家庭情況:妻子羅秀珍,68歲,有2子1 女,與兒子同住,有耕地4?1畝,居住3間土木結構房屋。養(yǎng)豬4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李為底村李為底2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5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4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蔣有興,84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1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2軍部隊,參加收復龍陵象達、芒市紅崖山阻擊戰(zhàn),戰(zhàn)斗結束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子2 女,與小兒子同住。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有耕地3畝,養(yǎng)豬3頭、牛1 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何元鄉(xiāng)王家莊村攀枝花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6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5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寶光,81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3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6團1營2連,參加騰沖游擊戰(zhàn)及攻擊云峰山等戰(zhàn)斗,后任上尉連長,戰(zhàn)斗結束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個子女,居住土木結構瓦房1間,23平方米。有耕地1?5畝,養(yǎng)豬5頭,無固定收入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仁和鄉(xiāng)熱水塘村田壩心村民小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6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6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葉進才, 86歲,原籍陜西安康紫陽縣,漢族。1935年被抓兵入伍,編入36師第108團機槍連的重機槍手。參加過臺兒莊會戰(zhàn)、武漢會戰(zhàn),1942年隨軍調入云南保山,參加過惠通橋阻擊戰(zhàn),高黎貢山反攻戰(zhàn),攻克騰沖城巷戰(zhàn)等數十次惡戰(zhàn),打死打傷過許多日本兵,還活捉過3個日本兵,右腳、左手、下胯多處負傷。因作戰(zhàn)有功,晉升為少尉排長,收復騰沖后受傷與部隊失散,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蘇燦枝,75歲,白族,有2子4女,2個兒子因病已故,和大兒媳一起住,單獨開伙,并在公路旁開了一個草房雜貨店,慘淡經營聊以糊口,大兒媳每年供給300斤大米,生活十分困難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7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謝羅周 85歲,原籍四川沐川,漢族。1943年被抽丁入伍,編入第36師108團中士副班長,參加過惠通橋阻擊戰(zhàn)、騰沖老草坡、馬面關戰(zhàn)斗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。騰沖收復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有2子3女,老人現與長子吃住,糧食等均由長子家供給贍養(yǎng)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安村尹家寨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8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毛德昌 ,81歲,籍貫云南騰沖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第5團任中士班長。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、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中的橋頭、北風坡、馬面關、攻打來鳳山等戰(zhàn)斗,戰(zhàn)斗中負過傷。
家庭情況:妻子劉漢英,77歲,只有1個女兒毛天翠,老倆口現與女兒吃住,由女兒贍養(yǎng)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安村尹家寨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7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李萬芳, 79歲,原籍貴州清鎮(zhèn),漢族。1943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5團2營4連當機槍射手,先后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在攻克騰沖馬面關戰(zhàn)斗中,被日軍的機槍子彈打穿左腿。
家庭情況:妻子周應枝,70歲,有3個兒子,原與二兒子吃住,因兒子不孝,現老倆口單獨開伙,居住在二兒子正房內,經村委會多次調解,老倆口的糧食由二兒子每年供給150斤,村委會再給一定的救濟糧。老人體弱多病,生活十分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大塘村單龍河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8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0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劉錫安, 87歲,原籍貴州省凱里,漢族。1935年抓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第5團1營1連1排,后任少尉排長。參加過騰沖游擊戰(zhàn)、攻克高黎貢山北風坡、馬面關戰(zhàn)斗和收復騰沖縣城戰(zhàn)斗。
家庭情況:妻子張火軍,77歲。有2子3女,老人現和小兒子吃,無現金來源,糧食等由小兒子家提供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界頭鄉(xiāng)永勝村計下社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8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1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正禮 ,78歲,原籍四川萬縣紅旗區(qū),漢族。1944年征兵入伍,編入54軍預備2師,參加騰沖游擊戰(zhàn)和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1945年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落籍騰沖。
家庭情況:妻子張蒼鳳,74歲。有2個兒子,單獨居住一間破瓦房,與長子共同生活,長子每年提供最低標準的衣食費用。全家7口人,有耕地4畝,生活困難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2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濮金倫,80歲,籍貫云南騰沖,漢族。1944年征兵入伍,編入預備2師4團2營,參加收復騰沖戰(zhàn)斗,戰(zhàn)斗勝利后回家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。有2子1女,單獨居住一間簡易瓦房,與長子共同生活,長子全家12口人,有5.5畝耕地,經濟來源少,負擔重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騰沖縣曲石鄉(xiāng)回街村山富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3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趙體武,79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參加龍潞游擊隊,多次參加伏擊日軍的戰(zhàn)斗。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編入26師93旅277團3營機槍連,1947年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蔣碧英,84歲,與兒子一起生活,養(yǎng)豬2頭,有耕地2?2畝,生活較為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??和鄉(xiāng)中和村土官村民小組。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19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4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楊慶舜,77 歲,籍貫云南施甸,漢族。1942年征兵入伍,編入第71 軍部隊當通訊兵,防守怒江防線,參加打黑渡反擊日軍偷渡戰(zhàn)斗,滇西抗戰(zhàn)勝利后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家庭情況:妻子已故,與獨生子同住,住房為土木結構瓦房,有耕地1?5畝,養(yǎng)豬2頭,生活困難。
現居住地:施甸縣仁和鄉(xiāng)熱水塘村賣糖村民小組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0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5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過去的老兵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0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6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1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7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1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8 回復:抗日老兵―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!
......
作者:雁城之巔 2007-3-8 14:22 回復此發(fā)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共有18篇貼子
發(fā)表回復
內 容:
用戶名: 您目前是匿名發(fā)表 登錄 | 注冊
?2009 Baidu 貼吧協(xié)
?2009 Baidu 貼吧協(xié)
蒙蔚,漢族,山西省平魯縣陶小峰村人,生于一八八二年,是我市著名的抗日烈士。少年曾在馮玉祥將軍部下任軍醫(yī)官,‘七?七’事變后,日寇入侵平魯,他變賣家產,自行組建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自衛(wèi)隊,活動于平魯、朔縣、右玉和山陰縣一帶,配合八路軍與日偽作戰(zhàn)。一九三八年,這支百余人自衛(wèi)隊被編入八路軍一二零師第六獨立支隊,他擔任步兵二營五連連長,并兼任二營副官。一九四零年四月二十六日,在第九次反‘圍剿’中,他率領五連掩護特委、專署及各群眾團體突圍,戰(zhàn)斗中不幸頭部中彈負傷,傷未痊愈便重返前線,被支隊長劉華香(少將)稱為‘抗日老英雄’。同年九月十六日,他隨部隊由亂道溝向榆嶺村轉移時,由于叛徒告密,次日黎明被日寇包圍。在突圍中,五十八歲的老連長身受日本兵‘穿胸的兩刺刀’,壯烈犧牲?!?/p>
喬日成,漢族,山西應縣下社人(我老鄉(xiāng)),十足的土匪,和日軍大戰(zhàn)過,具體的我不說了,你在百度上搜喬日成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了解了.
這么專業(yè)怎么不跑到山陰自己去找歷史專家,在這兒找專家,你真是一點都不專業(yè)!
Sorry ,I don't know.haha
關鍵詞:
*特別聲明:以上內容來自于網絡收集,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:admin#30bags.com(#換成@)。